甪直水乡曾有水姓人
甪直是江南水乡,但你知道《百家姓》还有姓水的吗?水姓的名人,我们比较熟悉的,有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水均益,其余就没啥印象了。其实,甪直历史上也曾有姓水的家族,地方志上记录下来的有三位:一位叫水叔谦,倡募改建过甪直的东美桥;另一位叫水祥,字应和,做过云南府推官;还有一位叫水杞,明嘉靖年间举人,曾任福建永福县知县。他们三位是否为一家人,志书没有记载,不得而知。
据传,水姓是大禹的后代。大禹治水,其族人都当水工,后来就以水为姓。据《姓氏考略》《姓苑》等记载,远古大禹治水时,他的氏族部落中有很多人当了水工(治水的工程人员),大禹带领水工们在太湖流域治水,后有水工定居在会稽,这位水工便以水为姓氏,其后裔子孙就世代相沿姓水。《禹贡》有云:“三江既入,震泽底定。”说的就是大禹开凿了吴淞江、东江、娄江三条从太湖通往大海的泄洪通道,太湖的水患才得以治理。
水姓在宋朝的《百家姓》中排名第32位。水姓宗祠有副通用的对联为“源出姒姓,望在吴兴”,意思是水姓来源于姒氏,郡望在吴兴。《吴越春秋》有载:尧曰:“俞!以固冀于此。”乃号禹曰伯禹,官曰司空,赐姓姒氏,领统州伯,以巡十二部。”姒姓是尧赐给禹的,而吴兴就是湖州地区,也就是今天申遗成功的世界文化遗产“良渚古城遗址”的那一片地区。华夏文明五千年,大禹就是夏朝的开国君王,他治理过的太湖流域,至今留有许多古人类生存遗址,除了浙江的良渚古城遗址,还有苏州吴中区甪直的张陵山遗址、澄湖遗址,昆山张浦的赵陵山遗址、苏州相城区唯亭的草鞋山遗址等,从这些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和碳化稻谷,实证了在四五千年之前,太湖流域就已经是生产生活比较发达的鱼米之乡。
据《吴郡甫里志》载:“东美桥,在姚家弄西。桥之首东美者,一镇二境之界也。明成化间水叔谦倡募改建。”这位水叔谦是何身世,目前没查到相关资料,但他能募捐建桥,不是当地德高望重的名宿,便是家财万贯的富绅。甪直古镇上几十座石拱桥,都不是官方建造的,而是生活在镇上的有钱人家或者当官的衣锦还乡后捐资修建,既方便了群众,又促进了市镇商贸的发展。志书上说东美桥是水叔谦募资“改建”的,可能那儿原先有桥,或为木桥,或为石桥,已经破败不堪,所以他倡议募捐进行改建。
东美桥位于甪直镇东市下塘街,塔弄北端,南北走向,跨于东市河,与交会桥构成直角形双桥,习称“三步两桥”。东美桥一带是古镇东部的闹市区,南堍有活禽交易市场,买卖鸡鸭鹅等,因此,东美桥被人们俗称为“鸡鹅桥”。
现存的东美桥,始建于明成化二十一年(1485年)。桥为花岗石构,其巧妙在于桥孔为单孔全环形石拱,圆环的下半部埋置河底充当桥基,其承载能力比一般拱桥更强,且不影响水流和行船。该种造型,精巧严谨,世所罕见,为明代桥梁中的珍品。因此而被载入中国桥梁史。桥面原为石阶,1975年改为斜坡。
据徐达源《吴郡甫里人物考》载:“水杞,字材甫,甫里人,郡学生,嘉靖乙酉举人,官福建永福知县,旋以疾乞归。”徐达源在补注中说,“水杞号质庵,性简朴,不喜文装饰,少游赵永庵孝廉门,永庵殁岁时,致祭终其事不辍。”这位水杞,去福建永福县当知县不久,就因为身体欠恙辞职归乡了。他年轻时跟赵永庵学习,赵永庵去世时,后事都是水杞料理的,往后还经常祭祀老师。此举说明水杞先生是个具真情、懂感恩的人。他的老师赵永庵颇通医术,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收录了赵永庵的一道“愚鲁汤”的方子,专治虚劳发热、房后困倦,方曰∶“用上党人参、银州柴胡各三钱,大枣一枚,生姜三片,水一盅半,煎七分,食远温服,日再服,以愈为度。”方子简单,食前服用,疗效甚验。
还有一位水祥,《吴郡甫里志》上记载得比较简单,只说“水祥,字应和,甫里人,云南府推官”。推官,相当于市公安局局长,专门破案子的,从六品或正七品的官职。
世上能青史留名的,都是有功名有作为的人。甪直历史上姓水的,也是大禹的后代,估计不止他们三位,但就他们留在了甪直的方志上,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。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,甪直现已无水姓人。尽管没了水姓人,但今天的甪直,变得更加水润,更加美丽动人了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,感谢每一位的分享。